最近几年,中高考政策变化巨大,而教育政策的变化牵动的则是亿万家长的心。今年,是北京高考改革的第二年,也是北京“新中考”元年,这些新变化对学生带来哪些机遇与影响?职普五五分流,中考禁止复读,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重新规划未来的求学之路?《教育面对面》请到了凯博外国语学校的校长刘煜炎,为您独家解读。
01
教育改革,成绩差的孩子如何弯道超车?
近几年,国内教育改革动作频繁。作为第二批教改试点之一,北京自2020年开始实行“3+3”和“6选3”的新高考模式。也就是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必考,学生要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6个学科中,选出3个学科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今年,北京也开始对中考进行改革,实行两考合一、全科开考的新政策,今年也被称为北京“新中考”元年。
在凯博外国语学校校长刘煜炎看来,中高考改革是对教育本质的再次明申,过去的义务教育强调知识点、学习方法以及价值观的培养,对立德树人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上明显存有不足之处。而在中国总GDP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还较为落后的背景下,想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各产业的科技创新人才自然必不可少。于是,从创新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教育改革是国家战略的一次及时调整。
“新中考”增加了体育、艺术等方面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加强了理科的教学,从理科试题的考察上分析,理科教育不再是单纯知识点的堆砌,而是更注重对系统性科学知识的教学。
今年的教育改革,也再一次强调了普高和职高比例大体相当,对中考和高考复读生也出台了相应的限制政策。中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只能上职高或技校吗?这引起了诸多家长的疑虑和担忧。
刘校长认为,中考相当于对学生未来发展的第一次定性分流,北京60%以上的孩子可以上普高,河北、河南、湖北等地的学生,普高与职高的比例大致是1:1,而广东的学生就没那么幸运了,大概52%的学生都要上职高,普高和职高比例规定一般由各省市教育部门发布。
如果孩子中考成绩不好,复读这条路在很大程度上走不通,因为国家的升学体制本身限制了中高考复读。不过,升学政策方面相对较为宽松,这意味着学生不一定要考过某个分数线才能上升入普高。
具体来看有两条路径,第一条,在一些对分数要求不高的民办学校,学生可以顺利升入普高;第二条,经济条件相对宽裕的家庭,家长可以和孩子商量让孩子出国就读高中,国外上学则不会受国内中考、普高、职高的限制。
在不久前的高考中,凯博外国语学校参加高考的学子中多半过了本科线。当时这些学生如果按照公办校的招生比例升学,只能升入职高,如今的学历也只能是大专。
02
国内高考与海外升学,如何选择孩子的培养路径?
国内高考竞争激烈众所周知,相对来说,走海外升学路径未来的升学几率则大得多,因此,选择一条国际教育路线,将来去国外上本科不失为一条更适合的发展路径。
如果学生计划做一名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在选校方面就需要进入ST或Steam国际课程相对优秀的民办学校就读,有了优秀的国际课程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孩子升入世界名校的机会明显增加。
凯博外国语学校在3年前开设了国内高中,以科技课程为主导,将文科偏弱的学生培养成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优异的理科人才。
走海外升学方向的学生,2021届凯博外国语学校毕业生中,2人获得剑桥大学录取、5人获得帝国理工学院录取,英国G5名校录取率高达48%,且100%获得英国前三十强名校录取。
在美国方向,2021届凯博外国语学校毕业生的录取成绩同样耀眼,1人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录取,1人获得乔治城大学录取,1人获得纽约大学录取,美国前40强名校录取率高达64%,且100%获得美国九十强名校录取。
刘校长建议,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可以把孩子送到海外读大学,去海外科技类大学就读,孩子未来的工作则不用发愁,国内的华为、小米、抖音等科技类企业的年薪动辄几十万到几百万,孩子未来有稳定高薪的工作,做父母的也更加放心。
在海外升学费用方面,英美花费较多,1年大概在6万美元左右,而日、韩、德、法等国的留学费用就相对较少,1年7万元左右就可以。海外升学不仅在未来能增加孩子的市场竞争力,还能增进学生对跨文化的理解和科技动手能力。
从大学择校方面,刘校长更倾向学生选择科技类院校,涉及到地缘政治敏感的文科专业,回国一般很难就业。但科技类的人工智能、机械、电子等专业,在当下科技蓬勃发展的年代很受主攻原创研发型企业的青睐。
03
从体制内的义务教育转上国际课程时,学生该如何顺利衔接?
在刘校长看来,国际课程需要优秀的英语水平,而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不过相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这些从体制内转入的学生还需要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
对此,凯博外国语学校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即对英语能力好的学生多使用英文进行教学,而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则使用中文多一些的课程教学。通过边学习国际课程边提升英语水平的方式,不失为一条省时又合理的学习路径。
在凯博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一般经历3-6个月的语言调整期,补足了语言和学习习惯方面的不足后,学生就能顺利进行正常的国际课程学习了。
同时,从理科知识共有的角度来看,刘校长建议学生修读理科的国际课程,因为无论在美国、英国、意大利就读,万有引力定律在国内和国外的课程中都是相同的,其知识内核相同,这是理科的优势。
而文科方面,由于存在国家、语言、文化以及价值观的差异,学习文科国际课程以及未来就业方面相对理科都要难一些。
04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家长应该如何做?
中国的家长普遍比较焦虑,相对不是很民主,有的父母甚至会因为孩子的学习互相争吵。在对待高中阶段的学生,刘校长建议,如果孩子没有性格和习惯上的大问题,家长可以适当为孩子提供一些价值观的引导,其他方面应尽量放手,鼓励并锻炼孩子独立生活、思考的能力。这样,孩子将来也能独立面对海外的大学生活。
近几年,在海外升学的学生群体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于上名校,名校相对冷门的文科专业招生也更宽松。如拉丁语、希伯来语等专业,学生选了这些偏门专业,毕业之后的就业面很窄。
刘校长认为,考上好大学不代表有好的就业,家长应帮助孩子提前做好人生规划,未来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想要拥有什么样的事业,围绕生涯规划早点准备,用勤奋的行动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步一个脚印走,就能成为一名专家。
如果孩子的目标总是朝令夕改,今天想成为科学家,明天想当足球运动员,后天又想当飞行员,在不断的目标切换中,孩子只会越来越累。
规划好人生目标后,采用集成的求学方式,培养孩子5-6年,孩子一定会成为专业里的职业高手,如果在这个领域钻研一辈子,那最后他肯定会有很大的成就和建树。
05
考入名校需要天赋吗 ?
一个人要有学习的天赋才能考入名校,这似乎已成一项常识。
而在刘校长看来,天分不是一个人进入名校真正的密钥,而持续不断的主观能动性与合理的学习方式,才是学有所成的关键。
在刘校长的眼中,帮助孩子考上名校其实就是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以及建构孩子的学习习惯,这的确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方法。
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大学学的是文科专业,“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钱伟长先生决定弃文从理,科学救国。在强烈的欲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严重偏科的钱伟长先生物理从5分考到了75分,在加拿大拿到博士学位后,又去美国做博士后,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抗战胜利后,钱伟长先生回国,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导弹专家。
06
疫情会影响未来的海外升学吗?
在疫情非常严重的时候,其实国外的教育系统还在发展和运转,只不过运转地略微艰难。不仅是中国实行“停课不停学”,多个国家也纷纷将线下授课转至线上教学。除了需要实操的线下课程受到限制,大多数课程都顺利通过线上教学来完成。
刘校长认为,目前从全球来看,除了巴西,其他各国(尤其是英国)在疫情控制方面已经很不错了,随着各国疫苗接种范围不断扩大,未来1-3年内,疫情对教育的影响只会越来越小,不少国家已经恢复了正常的线下教学。
而受到影响的线下课程,多以实验课程为主,因此,疫情对研究生的影响较大,而对本科生基本无影响。
对海外大学在线授课的评价方面,刘校长认为,线下教师很多时候也是容纳上百人的阶梯教室,坐第一排的学生与后排学生的听课效果大不相同,而线上课程把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拉得更近,学生可以请求线上发言,这种物理空间的变化,恰恰降低了学生和老师沟通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