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B的课堂上经常充斥着这样的对话“老师我做不完!”“你不能做不完!”。对IB课程有点了解的学生及家长都知道,IBDP的学习绝不仅仅只是6门学科知识,还有各类IA, WA, TOK, EE, IOP, IOC 以及CAS等等。那么,这个让学生倍感压力的IB课程,为什么被称为是含金量最高的国际课程呢?让我们从以下4个方面来了解下吧!
IBDP课程分类
IBDP课程总共分为六大类: 语言A1,语言(A2/B),个人与社会,科学,数学,艺术。参与IBDP文凭项目的学生要获得文凭,在两年里要从6个学术领域中选择6门课程进行学习考核,还要完成3项必选拓展课程。
分类一
语言A1
通常指学生的母语或者掌握熟练的语言。语言A1的课程教学重点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该语言中的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鉴赏。大陆国际学校考生通常会选择IB中文A语言与文学或IB英语A语言与文学,极少部分同学会选择难度很大的IB中文A文学或者IB英语A文学。
分类二
第二语言(A2/B)
指学生的外语,考察学生对该外语的书面与口头交际能力,整体学习难度不大。考虑到不同外语水平的同学,IBO将该课程分成5个等级:语言A2(HL)、语言A2(SL)、语言B(HL)、语言B(SL)、语言初级(SL)。学生根据对该外语掌握的程度选择课程。大多数中国学生会选择IB英语B。该课程是针对学过几年某个外语的学生,考核内容主要是口头交际,还包括有选择题、主观题、短文写作等题型的书面考试。
分类三
个人与社会
这一板块由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两方面的知识组成。学生可选择的课程主要有历史、地理、经济、哲学、心理、社会与文化人类学、商务与管理等。该类课程的热门课主要集中在IB经济,但并不表示该门课的7分容易拿。事实上,个人与社会的几乎所有科目要拿7分难度都很大,都需要同学们刻苦踏实的学习。
分类四
科学
可选择的课程主要有:生物、化学、物理、计算机,环境系统(SL)等。前3门课程都是主选修课程,其中物理的7分率最低。生物化学涉及到大量的学科词汇,也是学习的难点。计算机和环境系统选修的同学目前相对很少,这和国际学校的师资力量有直接的关系。在这一板块的学习过程中,IBDP学员还要完成一个合作项目,即让不同科目的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一个项目,以展示他们所学课程对同一事物不同角度的思考。此板块中课程的考察,校内平时成绩占24%。
分类五
数学
数学为核心课程,改革后分为AI和AA两个方向。数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是大陆考生最擅长拿7分的科目,整体的知识点广度超过了体制内高考数学,但是从知识点深度难度上远低于国内高考的要求。因此,即使是数学天赋一般的同学,也可以通过认真地学习取得7分的成绩。
分类六
艺术与选修
学生课选择的课程包括:音乐、剧院艺术、视觉艺术、学校自主艺术项目等。不想学艺术的学生可再次选修其它板块中的课程,一般建议再选择一门理科,原因一是将来申请的专业选择面更多,原因二是比起文科,更有可能获得7分。
IB选课建议
IBDP课程的学员需要在DP第一年选择6门SL课程进行学习,DP第二年再从6门SL中选修3-4门HL进行深度学习。对于HL科目的选择,建议遵循2个原则:
1. 跟未来大学专业高度相关的科目作为HL的必选项,例如要申请英本美本的顶尖大学的数学系,数学必须是HL且要达到7分;
2.把自己的优势学科选为HL。再次以顶尖大学的数学系为例,数学HL 7分,还可能对另外2门HL科目的分数。有专门的得分不低于5或6的要求。所以,选择自己的感兴趣的优势学科作为HL的学习有利于最终的考试得分与后期申请。
常见专业与选修科目建议如下:
IB课程的评分机制
IB的评分机制最重要的就是预估分,预估分的组成是由十年级、十一年级以及一部分十二年级的成绩组成的预估分。预估分很重要是因为这个分数是用来申请大学的,也就是拿到offer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然而,IB预估分的十年级和十一年级的占比是完全不一样的。十年级所有的成绩大概占预估分的30%,十一年级的部分是60%以及十二年级上的10%。但是对于某些想要争取ED的同学来说,12年级的分数未必能赶上提交,所以主要还是以11年级为主。11年级由于正式进入了IB的core课程,学校会基于十年级以上的知识提高授课难度以及考试难度。
任课老师的评分也是基于学生2个年级以来的占比的分数算出一个百分比,再转化为7分制。IA和EE的评分都是由学校的老师亲自给分的,但是千万不要想着老师会夹杂着感情分。因为每年的IA,EE都是要经过抽查的,如果发现在校老师打的偏高,那么会将整个学校学生的成绩下降一定的等第。
最后的45分是由学生在最后考完全球统考且完成IA,EE,TOK的提交以及150小时的CAS活动组成的。单科满分 7分,EE和TOK的组合等第会转化为3分。EE和TOK如果得分为AB或者AA都是可以拿到3分的满分,但是如果得到了E和E将不能得到IB文凭。
Group work来说,在IB课程里面除了CAS来说涉及的方面不是很多,但需要所有学生在11年级的期中考过后做一个G4 project。G4 project需要同学组队,从物理到化学到生物,一定要满足7人以上,例如(2个物理,3个化学,2个生物)。这个比例来看学校的IB学生的每届人数来定。一组里面都要围绕一个特定主题,从3个学科的角度进行实验以及分析,并展现给全校的学校老师,以一个fair的形式进行一个学术交流。这个成绩占到11年级下的10%的成绩,并会成为Group 4月考的成绩并转换为7分制。而且,这个打分是一个组的,意思就是说一个组里面的所有人都会是一个分数。
对于期中期末考试来说,难度不会高于月考。因为他们的权重占比实在是太高了,期中期末加起来是一个学期差不多60%-70%的成绩。当然,大部分学校也都不会为难学生会尽可能地把题的难度稍微降低一点,所以分数集中会在6分和7分段。在期中和期末如果出现4分或者3分,那么这个学期的总评就会很危险了。
大考最后的IB分数是由EA和IA两部分组成的。EA,external assessment,也就是外部评价,评定形式是学生十二年级下五月份的全球统考。IA,internal assessment,也就是内部评价,评定形式是在十二年级下三月底或者是四月初的一个2000字左右的论文提交。IA和EA的比例大概是7:3或者是8:2,视具体学科而定。最后再加个TOK,EE的三分也就组成了最后的45分。
从案例来了解IB课程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DP的课程体系,分享一名IBDP毕业生王同学的艰辛选课历程,引用他说的原话“每个IBDP学生就在6个学科以及IBDP作业活动大礼包的压力之下摸爬滚打。”
在选校的时候,他其实对IB,、A-Level及美高AP课程并没有多少了解,只知道IB课程最难,含金量最高。王同学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及顾问的专业建议,毅然选择了IB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挑战与机遇并存,挣扎和突破交织,他深刻地体会着IB的全面性。“文理兼修”的平衡理念使得他比学习A-Level的同龄人付出了更多的心血遨游在知识理性与感性修养的海洋中。当然,IBDP的学习绝不仅仅只是6门学科知识,还有IA, WA, TOK, EE, IOP, IOC 以及CAS等等“IB课程超级大礼包”。
课堂上经常充斥着这样的对话“老师我做不完!”“你不能做不完!”。其实这也不难理解,IB的评分体系和难度设置就能直接感受到它的压力。
迎难而上的王同学经过慎重考虑最终选择了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 SL (中文语言与文学)、English Language B HL(英语)、 Environmental System and Societies SL(环境科学)、Physics HL(物理)、Chemistry SL(化学)、Mathematics HL (数学)。王同学非常擅长理科,对于数字本身有着一定的天赋,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也有着很高的效率,于是自信地在内心呐喊“我理科没问题!”。
然而,高强度的IB学习还是压的王同学喘不过气来。等待王同学的是将一篇《雷雨》中意象手法的赏析的论文作业,后天就要提交了,怎么办?下周一《诗经》的IOC的讨论好像还没准备好!他的同桌说自己的文科超好,可以给他出出主意,但是明天要收的数学IA论文初稿迫使他的同桌放弃了这个念头。同一天的发生的还有化学考试,使得他的同桌觉得自己的处境并没有好多少。
经过DP第一年的艰辛奋斗,他终于可以内心稍有窃喜的说“6门课我都稳住了”。然而,在第二天,新的一轮IB课程的大礼包又从天而降,并且这个大礼包是巨型的:3500字的数学IA论文,一篇环境科学的IA论文(当然还有另外4个科目)。4000字的EE论文探讨当代美国多元文化;1600字的TOK论文的主题他还没想好;10分钟的IOP个人脱稿演讲雨果文学作品中戏剧色彩的呈现。这些只是礼包中一半的项目,每一个项目完成的背后都是无数个夜晚的苦思冥想。
回头来看,王同学感觉IB学生比别的课程的学生多做了太多,但这并不意味着IB是天坑。相反,除了攀登IB的满足感外,这个最具挑战性的课程会成功地将每一个认真经历过的人都塑造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文理双修,文武兼备”。他认为DP课程对于学生时间安排能力、沟通能力、思考能力、学术能力的锻炼在之后更为重要和艰难的大学学术生活中有着极大的益处,已经打下了牢不可摧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