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和双语学校每年都有两次比较集中的、规模也比较大的学生流动期,第一次是每年的8月份,也就是学年初,第二次是圣诞节和新年假期以后。
接近年底了,国际学校和双语学校即将迎来每年的第二次流动期,考虑换学校的家庭现在已经开始了择校的前期准备工作。
对于比较有经验的家长来说,择校不是一件需要纠结和烦恼的事,而对于低段、还不是很有经验的家长来说,择校的工作就不一样了。
那么在给孩子择校时,从实际可操作的层面来看,需要考虑些什么?需要怎么做呢?
明确自己的期待
结合孩子的特点和对孩子未来教育的规划,想清楚你期待中的学校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和条件,或者你不能接受什么样的学校。
考虑的范围和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课程体系、校园的大小和位置、家校沟通的文化、中西方师资的配比、升学率等。
比如“我想给孩子选择一个IB体系的学校,学校远近无所谓,最好不是新学校,但学校必须大,学生人数多,硬件设施配备完善,而且班里需要同时配备中外方老师,课程设置重视中文教学。”
这就是一个非常具体和清晰的期待,有了这样的期待,你的备选学校就会有针对性地很快确定下来。
如果没有事先想清楚自己的期待,在选学校的时候就会比较难下决定,觉得这个学校好,那个学校好像也不错,另外一个学校听别人说也可以考虑。
明确具体的期待以后,把它们落在笔头上,写下来,形成自己的“list”。
了解备选学校
有了备选学校以后,需要去实际了解。
通过了解,确定它们中哪一个最接近你期待中的样子。
直接有效的了解方式包括这些
1、联系学校
通过学校的网站找到招生部的联系方式,联系以后可先简单了解一些基本信息,比如入学条件、入学测试等,然后预约school tour。
在参观学校之前,你需要把你关心的各个问题一一刻在心里或者写在你的小本本上。在招生部工作人员带你实际参观学校的过程中,你能直观感受到整个校园的大小、设施和文化。
除了直观感受到的,他肯定会从各个方面向你介绍和展示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你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一次又一次心动的感觉!但除了心动,你也需要适时地就你关心的那些问题提问,不能参观一场,获得的了解都是被动灌输给你的那些优质校园特色,而完全被招生工作人员向你介绍的“美好胜景”冲昏了头脑。
以下问题很关键,供参考:
学生毕业时的升学考试是什么?课程体系是什么?
毫不夸张地说,经历了这么多家长,在正式或者不正式的交流中聊到这个问题,清楚这两个问题的家长真是寥寥无几!
作为家长,如果连这两个问题都不清楚,你怎么能帮助你的孩子从小有意识地学习和准备?学校最近几年的平均学生总人数大概是多少?毕业班或临近毕业班的高段(包括小、初、高)的人数是多少?新生和老生的比例?(了解学生的流失率和毕业班人数。毕业班和准毕业班人数少,而且其中新生人数较多,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升学考试的情况吧。)
在参观校园中如果能有一段自由参观的时间那就太好了!你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随意在校园里走,与校园里遇见的老师和学生随意而友好地攀谈和交流。相信通过这样自然的交流获得的了解比官方的了解真实客观很多。
2、参与学校活动/开放日
国际学校和双语学校一年中都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果有机会在学校的活动日和开放日参观学校就非常好了,这个时候除了上面提到的跟老师和学生交流,你最重要的目标是找到愿意跟你交流的学生家长(越多越好),与家长交谈,你获得信息更容易,且更具有参考价值。
3、认识学校老师
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社交圈或者网上各类社交平台,结交到在学校里工作的老师,通过老师了解到的情况是最真实、最具有参考价值的。
理想与现实比对
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备选学校的情况以后,先整理下来,同样落在笔头上写下来,然后拿出你的“期待单”,在对比中再次思考和衡量,在对比中取舍、做选择。相信通过各种了解,最后的选择也就很容易了。
选择之后,可以给自己和孩子1-2年的时间,去进一步继续深入了解和适应学校,如果一两年之后,发现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动了转学的心,那么越早准备越早打算越好。
还是那句话,没有哪个学校是完美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另外,既然已经选择了国际学校和双语学校,那么如果想要孩子未来能考好学校,甚至爬藤,就要做好学业上必须在家持续学习、补习的心理准备。
尤其是选择了升学考试是IB的家庭。如果你有“学校反正是PYP、MYP,从小跟着学就好,到了升学考试,自然能考好”的想法,那么到了DP阶段,你和你的孩子都会很焦虑很苦!
因为国际教育和双语教育≠精英教育,早点儿认清真相没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