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布局23所国际学校,覆盖13区,10所已投入使用!
发布日期:2021-09-22 21:24251 人
近日,北京市召开“两区”建设一周年成效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会上,北京市教委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潘芳芳介绍,为国际人才和引进人才子女做好教育服务,北京市教委出台《北京市国际学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将在人才引进密集地区新布局一批国际学校,加大国际教育供给,提升国际教育质量。截至目前,新布局的23所国际学校覆盖范围达到13个区,目前已有10所学校投入使用,另外13所学校已经开工建设。
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要求,围绕服务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和首都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北京市着力推动国际教育发展,初步建立了以服务在京外籍人员和海外归国人员子女就学为主要目的,兼顾考虑市民多样化教育需求,中外课程互学互鉴的国际教育服务体系。在优化布局的同时,北京市聚焦质量提升,发挥基础教育的优势,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积极打造具有“国际水准、中国内涵、北京特色”的国际学校;鼓励学校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秉承全人教育的理念,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选择和多元化发展路径。为保障外籍人才子女入学,为国际人才提供宜居宜业的国际化环境,北京市教委实现了以下政策突破:试点下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审批权限至区教委;支持民间资本和个人举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允许中小学按国家有关规定接收外籍人员子女入学。该负责人表示,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北京市国际教育的供给能力,有效营造了“类海外”教育环境,增强了对国际化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为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两区”建设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据北京市教委于2019年印发的《北京市国际学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通过三年的努力和集中建设,在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人才密集地区以及海淀区、朝阳区等重点区域新建一批国际学校,达到“区区有国际学校”。全市国际学校的布局和结构更加合理,国际学校质量显著提升,涉外教育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同时,统筹规划全市外国语学校的发展,原则上达到“区区有外国语学校”。据了解,利用市级资源开展国际教育方面,通州、怀柔各2所,密云、大兴、丰台、朝阳、昌平、顺义、房山及石景山各1所,共计12所,全部为在高中阶段建立中外合作办学的公办国际部;区级拟建区级拟建校共11所,其中西城1所,朝阳3所,海淀2所,丰台、顺义、昌平、怀柔、北京技术开发区各1所,全部项目都将于2021年前开工建设,以社会投资为主,既有公办也有民办,以及两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区级拟建的11所国际学校中有8所涉及义务学段教育,其中更有4所为K12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