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本科专业是对外汉语,研究生专业是国际语言教育。
这样听来,进入国际学校成为一名中文老师,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但其实毕业后,我也在社会里摸爬滚打(被毒打)了一段时间。然而19年的社会魔幻事件让我顿悟,家长期望的“稳定”是多么可贵。
于是我毅然决然转投了国际学校。
(此处感谢来福同学,顺便帮她征男友,照片在文末)
在国际学校工作,首先英文要好。
由于面对的学生、同事来自世界各地,大部分时间都是中英文切换交流。
有时上课上到大脑混沌,对着内地同事飚英语,又对着外国同事说中文,也是屡见不鲜。
我们每天的工作很紧凑。虽然下午3点多就下班,但早上要8点前到学校,这意味着6点多就得起床。
到校后迅速吃完早餐进入上课模式,否则上课时肚子饿的咕咕叫就很尴尬了。(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中午45分钟解决午餐又进入上课模式,全天都安排的满满当当。
有时下班后累到一句话也不想说,回到家倒在沙发上就睡着了。
不过由于下班早,属于自己的时间很充足。
精力充沛的时候可以跟同事聚餐、逛街,享受午市优惠;疲惫的时候回家看综艺,刷剧。
我们的福利待遇也不错,有些学校会提供住宿补贴,中午也有食堂供应午饭(疫情之前)。
正式老师的起薪都在3万多,不过相对来说晋升空间不大。
最常见的就是随着工作年限升point。
当然,工作能力足够的情况也可以晋升年级组长、主任等职位。
但是,这个行业的薪水福利等综合来说已经算是中等偏上,教师在香港也算是金饭碗,所以真的没什么好抱怨的。
在国际学校读书的学生家庭环境普遍较好,其中不乏商界大佬、娱乐圈明星的子女。
有时候,我们也会遇到明星人物,不过久了就见怪不怪了。
可能有人会问,整天面对一堆熊孩子不烦吗?
答案是:烦。但不管多烦,我们必须要时刻对学生们保持耐心。
大部分国际学校都提倡“快乐学习”,以鼓励、称赞学生为主,即使他们做错了事情,也要好言相劝。
在我们的课堂里,可能会看到坐久了站起来在教室里兜圈的学生;
考了4分(满分8)激动到大声唱起歌来的学生;
甚至有课上到一半,发现自己一只鞋“跑”到讲台旁边的学生……
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都感叹:我小时候实在太乖巧听话了吧!
但是不管情况如何,都要第一时间克制住自己的脾气,耐下性子与学生沟通:
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会不会影响到别的同学?如果以后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应该怎么做?
在国际学校工作以后,我也有很多感悟。
我发现亚洲孩子和欧美孩子对待学习的心态完全不同。
来自亚洲(比如香港、韩国、日本)的孩子更愿意按时完成功课,更重视自己的考试成绩。
而欧美国家的孩子对待学习和考试都抱着更轻松的心态。
有一次,我在一个韩国学生的作业本上圈出了她写错的字,她非常沮丧。
下课之后她拿着本子来找我。
问我可不可以在她写对的字上打勾,否则她会觉得自己全都写错了。
学校里也会有一些“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孩子。
在上课的过程中,当我们发现一些孩子表现出异常的活跃或沉默,或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我们会将情况汇报给学校。
由学校为学生做一个全面的测试,看他们是否需要更多的支持。
必要的时候学校会配专门的老师在课上支持。
对待这类学生,老师需要更多的耐心。
最直接的一个例子是,我的班里有一个特殊需要的孩子。
当我和他耐心相处,建立联系并沟通了一学期左右时,孩子才慢慢和我熟悉起来。
但当一个基本不会开口说话的孩子主动向你问问题,并可以在你的课堂上回答问题、朗读课文并做角色扮演时,心里的感动是语言无法表述的。
另外,我们学校的课程设置非常丰富,非常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能力的培养。
在这里,体育课与数学课、英语课同样重要。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学生体育课内容划分非常细致,有训练“核心”的,有游泳、飞盘、各种球类课程,以及全面的体育理论知识课程。
回想自己小时候被班主任们霸占过的“不重要”的体育课,不免会感慨自己生不逢时啊。
一定有人觉得在国际学校做中文老师非常容易。
毕竟普通话是我们的母语,忽悠忽悠外国人一定游刃有余。
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
首先,学生的年龄跨度大,7年级到13年级都有。
其次,学生的中文水平参差不齐,要考虑学生的情况来组织课堂。
对待年龄小的同学们,老师需要不停重复纪律、维持秩序。
而年龄稍大的孩子正逐渐步入叛逆期,每个人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常常跟老师对着干。
另外,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们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习惯各异,想要轻轻松松统筹全局?
那是不可能的。
比如,在课堂上讲解“他”和“她”的时候,某些来自承认第三性别国家的同学会觉得很困惑:
难道这个世界的人是非男即女的吗?
No!脸上写着大写加粗的拒绝。
这个时候只能安抚ta:汉字是很古老的文字,观念没有那么新潮也是很正常的嘛!
学校里,每位老师都非常友好,即使不认识,也会热情的互相问候。
每天早上进入校园和放学的时候,校长会站在楼下挥手问好。
没有应酬,没有办公室政治,同事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也可以保持舒适又友好的距离。
在这里,我找到了久违的归属感。
对比内地,在香港,家长和老师之间保持着更为礼貌的距离感。
没有微信“家长群”,家长也不会取得老师的私人联系方式。
如果家长希望老师对自己的孩子更加关注,可以在孩子的档案中寻找到任课老师的邮箱,与老师联系。
这里也不需要额外的OT。
下班以后,除了必要的备课,可以尽情享受私人的时间、空间而不被打扰。
还记得有一次开学前夕,我们收到了老板的邮件:
现在还是假期时间哦,请大家一定好好享受,不用check邮箱!(好的老板!)
在我们中文部,内地人和香港人都有。
学校还开设了韩语、日语、西语、法语等语言,办公室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师。
因此,我们经常能吃到外国老师亲手烘焙的蛋糕、点心。
每当这时,我就把自己每周喊好几次的减肥口号彻底忘了。
我们也经常会组织一些活动,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活动我们的dress code都是旗袍。
甚至很多西方老师特意在淘宝上买了旗袍,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啊!
学期末的时候,我们会组织大家一起打麻将、包饺子,弘扬中国的国粹文化。
虽然大家的背景各不相同,但我们都很喜欢香港,都选择留在了香港。
这也许是我们最大的共同点,也是让我们大家集结在一起的原因。
不管在内地还是在香港,不管教哪一门学科,虽然工作内容不尽相同,但相信大家教书育人的初心都是一样的。
希望我们都能在这份工作中和学生一起进步,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