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学,家长的幸福和烦恼随之都来了。幸福的是终于送走小破孩儿们了,烦恼的是又开启了新一年的操心路。高一家长操心三年后的最终成果和三年间的时间利用;初小家长有时间,也就有了更多期待,想知道如果最终目标藤校或牛剑等顶级名校,还能做什么更好的选择与准备?
孩子们的烦恼倒是比较多元,用刚刚成功进入梦校的顶级国际部新高一孩子们举例:实验国际部第一批面试学员,朝阳一模区排前1%,但是进校以后身边都是大神,有种莫名的压力,怎么做自己能变得更好?十一同学手持托福110+入读,最关注学术规划,自己能不能入选下周二选拔的十项全能(USAD)队伍?人大附ICC同学初三已经托福108,开学前关心自己喜欢社科方向,有哪些社团活动以及如何规划时间?从顺义区考入第一梯队国际部的刘同学拿到自己班级的课表,发现今年有了分层,那自己高一就想考的AP科目该怎么办?相对佛系的李同学初中埋头校内学习,这个暑假才开始托福首考学习,那这个秋季是继续托福还是开始考虑AMC?这么多纷纷扰扰的问题,说到根儿上还是:怎么规划能有更大概率享受更优质资源?怎么选择能让孩子更好地发展?本周通过和康奈尔校友面试官Aria Chen、国际学术拓展高级项目主管高文成老师、国际课程推广中心高级主管冯骥老师、北京新东方前途出国美英高端部副总监童昱伦老师的共同商讨,给出家长们以下三个关键结论。一般来说,就读美高的学生会有优势。在中国读书的孩子,相比需要更优秀才能拥有同等概率。另外,每一个招生官在看学生申请的时候一般按照地区划分的,比如某位招生官就看中国地区的,另一位招生官就看美国地区的。出于这种“以地区为单位看材料”的情况,大家其实是在和本地区的学生进行竞争。在划分地区的时候,单位为以国家或地区,比如中国大陆地区。同时选择校友面试官的时候,一般人选来自于该地区或者附近地区,保证熟悉度和时差问题;而招生官主要看对该地区的熟悉度。因此,千万不要以为国外的招生官就不懂中国大陆的情况。招生官非常明白,因为看了很多该地区的申请者的情况,所以连续多年下来,甚至会比当年的申请者本人对该地区的信息了解更充分。在具体概率问题上,有家长关注是不是非一线城市概率更小?不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是非一线城市在考虑到公平性的情况下,可能会体现出非一线城市学生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另外家长关注,美国顶级大学会不会明确表示自己喜欢哪个学校?不会。但是从录取数据来看,确实如果过去申请者以及录取者较多,招生官会对该校的School Profile(学校情况)、课程难度、学校竞争力、社团优势等资料更加了解。如果一定要强加一个时间段,那连续三年有某个学校的录取案例,新一年的“中签率”会更大一些。高文成老师常年关注北京各个国际部的入口及出口数据,也重点观察了藤校的连续录取情况。从北京地区往年顶尖学校(常春藤8校和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的录取结果来看,公办校国际部是绝对的藤校录取主力军。其中,实验中学国际部平均每年拿到近23枚录取;人大附ICC10枚、十一国际部8枚,四中国际校区5枚。这几所学校因为校友优势明显,其毕业生每年都会获得某些藤校的稳定录取。例如过去三年中,实验国际部每年都有学生录取普林斯顿大学;人大附ICC每年都有学生去了达特茅斯学院;十一国际部每年都有学生录取耶鲁大学。那是不是错过了以上学校,就意味着错过了美国名校?不是。随着申请者和录取者的增加,北京不少国际部和国际学校的办学特点也吸引了藤校招生官。比如康奈尔大学连续在一零一国际部、二中国际部、首师附国际部有稳定的录取。布朗大学连续四年在北大附录取学生。这些录取结果都反映出国际部办学的特点能够持续吸引顶尖大学的注意力。所以,努力进入顶级公立国际部就是获得更大青睐的“捷径”。另外,关注各个学校的连续录取情况,也是选择国际部/国际学校的考虑因素。根据童昱伦老师多年经验看,10多年前公立学校国际部和私立国际学校尚未兴起时,低龄留学群体很大一部分由体制内高考学生,也就是今日俗称的普高生组成,那时很多美国大学招收中国学生还是以多样性招生(Diversity Recruitment)为目的,中国学生申请美本也不像今日这么竞争激烈,所以存在很多普高生进入藤校的案例。而后随着公立学校成立国际部,引入AP/IB/A-Level这些国际认可度高的课程体系,美国大学招收中国学生时明显开始倾向于国际部学生,究其原因是对学生高中课程认可度的区别对待。普高学生的课程以高考为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均和美英高中课程有所差异。美国大学更喜欢招收自己熟识且认可的课程体系内表现优异的学生。然而普高学生爬藤也并非毫无希望,在拥有高SAT/多AP的情况下,也能证明自己在美式体系内的能力,从而抹平课程认可度的劣势,但是这对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要求很高,毕竟学生要一边应付高考课程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备考SAT/AP。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普高学生能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也时常会出现动手较晚或缺乏合理选课规划导致的特定课程数目不足,无法满足美国大学的入学要求。最常见的情况是一些普高理科班学生,高中阶段缺少足够的历史/社会科学课程,导致申请大学时直接被拒出局。所以结论仍旧是:选择国际路线还是更加稳妥的道路,进入国际部或者国际学校会更直接对标世界名校。藤校是标杆,其他世界顶级名校一定同样也是在国际课程的认可度上更高的,毕竟解释成本更低。在Aria和国际课程中心推广主管冯骥老师的对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就美国而言,确实AP课程很对口且很直接对标;IB课程涉及六大类选课,非常综合,尤其HL(高等级课程)能体现学术的学习能力。而且有Extended Essay(延展论文),更能体现其“硬核程度”。A-Level虽然门数比较少,但学的很深,所以数量上AP/IB有优势,但A-Level在学科深度上很有优势。当然,如果用A-Level体系申请美国顶级大学,建议额外拿一些AP满分做学术和多元性上的补充。当然,学校会对学生在9-12年级这四年(美国高中四年)的具体课程科目有要求,例如达特茅斯在录取中,要求这4年总共需要在指定科目上有4节课,来满足入读要求。大部分学校有相关要求,甚至会更多。当然,只要入读了国际部或者国际学校,一般都可以达到这个要求。童昱伦老师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英语这门课上,是所有美国大学都必须要求4节的。学术拓展活动的含金量其实不是第一位的,而是活动本身的广度、深度、关联度以及是否体现领导力是核心。如何用强大的动词体现做过的这些事情,比如Organize(组织)比Arrange(安排)、Participate(参与)要强很多。同时,学术类活动要大于其他类活动,因为在学术类活动中,可以体现除了领导力外,最重要的一个能力-学习能力。什么样的竞赛是一定要去做的?如果是对理工特别感兴趣,强烈建议参加世界级别认可的大赛,理工类例如丘成桐。学生如果无法一下达到很高的级别,可以从美国数学学术拓展(AMC8/10/12)开始,因为难度有阶梯性。社科类的大赛,例如诗歌类、戏剧类、论文类、辩论类、模联类等也很推荐,是能够体现学生更全面能力的,而Holistic(全面性)是美国大学录取的重要考察面。如果现在新高一,还没有标化成绩,要去准备学术拓展吗?不要。根据我们接下来的第三个结论,标化成绩和校内成绩是最核心的淘汰机制,首先保这两点。但是如果有了对应的成绩,学术方面的拓展规划就变得至关重要。Aria提到“The failed Simulation Effect-假象失败效应”,意思是学术的东西听起来就非常复杂,招生官看到申请者的学术列表就会假想自己是否可以成功。例如招生官会模拟,如果我自己在17/18岁的年龄,是去做一个例如书法比赛更难,还是做一个学术类成就更难?这会带来不同的录取效应。比如,艺术类的很多活动没有学术类的硬核和难度,听起来复杂度相对没有那么高,就没有学术类活动的印象深刻。当然,我们还是不建议过于功利的给孩子做这方面的设计,一定要结合孩子自身的兴趣,如果兴趣正好落在硬核的学术上,当然是更好的。Aria特意提到,所有的申请者会分在不同的Bucket(篮子)里:决定进入哪个篮子的第一步,是标准化考试成绩。Aria说:“标化是最好淘汰一个学生的筛选器”,“在过去,标化是人工审核的,现在有些学校会直接机器进行数据筛选,低于门槛值的根本到不了人工环节”。而校内成绩(GPA)和标化非常类似,但凡是成绩类且数据量化的,由于过于直观,所以很快就会被选中或淘汰,招生官一般不会浪费时间在这里,甚至机器就代劳了。具体标化成绩要求是多少,其实我们可以从每个学校的CDS(Common Data Set)看到。比如达特茅斯2020-2021的SAT分数1550/ACT35比较有竞争力;康奈尔则在SAT1530+/ACT35比较有竞争力。这个数据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转学的时候达特茅斯对于标化也是有很高要求的。所以,有一个高的标化考试成绩也可以给大一转学做好准备,尤其在转学普遍且较容易的情况下。类似等待名单,但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第一个篮子里的录取者没来,就从第二个里面选取。或者从Holistic Review(全面性)的维度看,为了能让校园变得多样化,也会从第二个篮子选择人选。比如第一个篮子里体育奖项过多,就从第二个选艺术奖项突出的,做差异化。第三个概率极低,第四个等于没有机会了。所以,藤校确实有运气成分。同样优秀的人,可能多了一项别人都没有的“技能”,增加了多样性,而被录取,比如Aria印象最深刻的是,康奈尔曾经录取过一个因为会箜篌(中式竖琴,跟着丝绸之路传到外国),而被从第二个篮子里选中的孩子。因此,对于目标藤校的低龄家长来说,进入顶级国际部/校以及进行长远全面规划培养,是两件大事。对于刚刚进入高一的在读家长来说,掌握好三驾马车:标化、校内成绩、奖项与活动的规划与安排,是头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