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教育改革动作频繁,“双减”政策落地,校外培训机构纷纷转型谋生路,各省市也相继出台各项细则落实“双减”政策。8月9日,北京市教委印发《北京市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办法明确,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使用境外教材。
在全球疫情形势依旧严峻,国内教育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出国留学还是最优选吗?在近日的一期北京城市广播《教育面对面》中,北京市新英才学校剑桥国际中心的张捷校长,对疫情之下的留学选择、升学规划和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新思路和新建议,供各位家长参考。
北京市新英才学校剑桥国际中心张捷校长
主持人:疫情之下,出国留学还是一个好选择吗?
张捷:衡量海外大学教育水平的指标有很多,包括学术成果、图书馆藏书等,我认为最可靠的指标是毕业生起薪。
以最近发布的《2021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为例,今年企业招聘海归的平均月薪为10,996元,远超国内本科毕业生。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比如华为,也专门开设了留学生招聘专栏,招聘需求涉及市场、财务、研发和管理等多种岗位。从市场需求和毕业生起薪的角度来看,出国留学还是是很有价值的。
主持人:单纯从薪资角度来看,出国留学所需的花费与毕业后的回报是否成正比?
张捷:这个问题需要放到相对长的时间维度来看待。除了毕业起薪,家长更应关注留学所带来的成长力。出国留学为学生带来的软实力的提升相对学术能力更显著,比如眼界的拓宽、多元化思考问题的方式、独立思考、独自生活、抗压能力等,其实都是毕业生未来走向职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这种软实力可能从20多岁的时候还看不出来,但在35岁左右职业焦虑开始出现。面临多种人生选择,当你有很好的自控力、规划能力以及抗压能力的时候,你人生的发展路径就会大有不同。从这一点来看,家长还应把眼光放长远,做一位耐心等候的人。
主持人:什么样的学生适合走国际升学路线?
张捷:首先,学生需要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如果你对学科没有很深入的热情,那么在留学过程中,几年的专业学习压力是很难支撑下来的;其次,学生要具备将理论转化成实践的探究式学习能力,被动学习的学生其实不太适合出国。这两项能力是出国留学的基础。
跨文化认知能力和科学素养等认知性能力则是学生学得好的两个重要因素。跨文化认知能力是指能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方式、课程设计等。比如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有没有采用人本理念,有没有积极思考,有没有创新意识,这些在国外大学中非常重要。科学素养指的是用实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种能力都需要在中学阶段进行培养和引导。
在我看来,非认知性能力也很重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自律性,具备自律性的孩子更适合出国留学,具体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积极的心态和心理上的自我疏导等。
主持人:在很多家长的印象中,国外学习似乎更轻松,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张捷:国内成绩不合格,到了国外就具有碾压性优势,这是很多家长普遍持有的一种误解。其实,国际课程以及海外大学的录取条件,会突出学生个人的优势,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把一张白纸完全画成一幅优美的佳作。前提还是学生个人要有专长。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学好英语,在初中甚至小学就把孩子送出国读书。其实,我不是很赞成低龄留学,在孩子人格和认知都没有健全的情况下,贸然把孩子送出国,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其实,作为一个中国留学生,中国本身的文化背景是更大的附加值和后盾,如果早早地就让孩子把中国的文化特质丢弃掉,在我看来得不偿失。
主持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国际课程?择校,“择”的是什么?
张捷:择校,最根本的还是要看它的课程,课程质量被认可度如何,学生考出来的成绩怎样,国外大学对这所学校课程成绩的认可度如何,这是非常关键的。
现在国际三大主流课程体系有A Level、AP和IB。从家长和学生的角度出发,既要了解课程本身的特质,也要了解学生自身的特点,比如学习风格、学习能力。三大课程体系没有优劣之分,把课程特点和学生的自身特长综合起来进行选择,才是最合适的。
A Level以讲授式教学为主,比较适合国内学生的学习方式。它的大纲是固定的,老师对教材有清晰的理解,通过授课将教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与国内学生习惯的学习方式相一致。换句话说,A Level课程不需要学生适应或过渡。
AP是美国大学先修考试,留学方向以北美为主,它最大特点是可以给学生起到助力的作用。AP因为是大学先修考试,因此考试难度高于一般的高中课程标准,也就是说,学过AP之后很有可能转化成大学的学分,别人上4年本科,AP成绩优秀的同学上3年半就可以了。
IB相对难一些,无论是学习方式还是在课程设置上,都强调本土化。比如物理要体现学科之间的连接,讲力学的时候可能还得讲艺术,因为讲到力学、桥梁时,会涉及到桥梁的搭建,如何搭得美观,是IB学生需要考虑的问题,这对喜欢讲授式教学的国内学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不过,由于IB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要方式,因此,学生未来在大学中会很快适应大学研究式的学习风格。
主持人:什么样的国际学校可以称之为合格的国际学校?
张捷:首先,学校课程的被认可度要高。其次,在课程之上,家长应考察学校的师资,比如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此外,家长也应考察学校的管理水平,这可以从教师的工作年限和学生的精神面貌中体现出来。最后,家长还应参考学校海外升学的录取成绩。如果以上这四点,学校表现得都很好,基本上可以判断这所学校是一所不错的国际学校。
主持人:出国留学为什么要做升学指导规划?升学指导规划的意义在哪?
张捷:升学指导是一种顶层设计,也是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对日常的教育教学起到促进作用。顶层设计意味着升学指导要对标目标大学的要求甚至产业需求。升学指导指的是给学生设置一个多元化发展模式,让学生尝试不同的可能性。
升学指导的价值还体现在其长期规划上。在升学方面,很多东西不是一蹴而就的,包括学术能力、语言能力、自制力、独立生活能力以及价值观等,都需要一个全面长期的过程才能培养打造出来。升学指导老师对学生所需具备的能力具有清晰的认知,她会告诉你,如何去塑造这些能力。而这些能力是可携转技能,可以转化到其他领域的学习中,这对学生个人的整体发展既有价值又有帮助。
主持人:近几年英联邦国家的留学竞争加剧,为了帮助学生申请到自己心仪的大学,学校如何帮助学生进行规划?
张捷:从2020年疫情开始,我们就额外做了一些准备。首先,我们帮助学生产生清晰的自我认知,包括学生自身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和学习风格等。其次,我们帮助学生找到其感兴趣的专业,使学生对该专业、专业对应的产业以及未来的工作环境有清晰的认知。确定好所学专业后,我们会着手培养学生该专业学科所要求具备的素质,并帮助学生做好学术规划。
升学指导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要经历很多环节。其中,家校合作在升学指导中非常重要,因为家长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在学生的升学规划上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支持。
主持人:新英才学校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国际视野的?
张捷:在独立思考能力方面,北京市新英才学校会营造一个平等的文化氛围,这种去权威化的文化氛围会促成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此外,我们也会让学生自主组织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让学生体验批判性思维。
在国际视野的培养上,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本身拥有国际视野的课程,这个课程把全世界范围内的热门话题分成了几个层面,帮助培养学生的国际认知。比如,健康与疾病、和平与冲突、可持续发展,当学生理解了很多话题,自然就有了站在全球视角看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此外,我们在2016年提出了“把世界带进课堂”的教研方向,基本上所有的学科使用,比如科学类学科,我们通过化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范围内的水污染治理的进程;人文类学科方面,我们通过英语授课让学生了解世界环境保护的主题,既教授学生知识,还拓展了学生的眼界。
主持人:新英才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张捷:学生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特质是北京市新英才学校的教育目标。具体方式上,新英才所教的任何课程都会联系中国实际,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语言类教学,比如中文,老师会专门找传统评价名篇的阅读材料,来培养学生的中华文化意识。
社会实践对学生民族情怀的培养也颇为重要。我们会带领学生外出游学,比如春游颐和园时,语文老师、艺术老师会把颐和园相关的诗词、颐和园长廊上的绘画为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来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