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消息称:今年21所试点学校停止招收外地学生,一时间引发了不小的风波,最后官方站出来表态,21所试点学校中的十所民办学校和一所中外合办学校仍可招收外地学生。
“一举两得”是真的吗?
关注国际学校的家长对“21所试点学校”一定不陌生,上海130余所国际学校(国际课程班)中只有21所试点学校的招生对学生中考成绩有严格要求,不能低于市教委划定的最低分数线。在各类招生讲座中,会听到部分21所试点学校的老师提到“双保险”概念,即学生未来可以选择出国路线,也可以参加高考,可谓一举两得。事实真是如此吗?
先表明观点:不存在“双保险”,选择了国际高中,未来肯定要走出国方向(曹杨二中DSD课程除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国际高中开设的课程体系跟体制内高中的课程差异较大,侧重点不同。
入读21所后,可转入体制内吗?
上海市教委关于开展普通高中国际课程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强调:中外融合课程方案、课程计划及其教材须经审查,国家课程中的语文、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四门课程为必修课程,学生须单独编班。国际课程班学生学籍纳入本市普通高中学籍管理。学生按照课程方案经过完整的高中学习经历达到相关课程学习的要求,通过语文、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科目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达到合格水平者,颁发本市普通高中毕业文凭(加注“国际课程班”)。
21所试点高中的学生既然有高中学籍,那么能否通过转学进入体制内高中呢?可操作性也不高!前不久碰到一对父母帮孩子咨询从21所试点学校转回体制内高中,学生在某公办学校国际班就读高一。进入国际班后,孩子一直没有很好地适应授课节奏、作业不能按时上交,加上最近几次测试成绩不及格,GPA越来越低,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现在一心想转回体制内高中。
家长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先是跟在读学校进行沟通,争取从国际部转到学校本部,或者是学籍挂在国际部然后在本部借读。这种想法直接被学校拒绝!相关法规明确规定,公办学校国际课程班的学生严禁转入学校本部,也不允许招收借读生。
家长又尝试把学生学籍从公办学校国际班转入到其它体制内高中,但也遇到诸多限制。国内高中阶段一般不允许转学,如果高中可以随便转学,那么中考的公平性就会受到极大的质疑。
转学,这些条件你满足吗?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第三章学籍转学变动部分。第九条:
(一)符合下列条件的普通高中在籍学生可申请转入本市有空余学额的普通高中:
1.学生为本市户籍;
2.学生父母一方持有《上海市居住证》满3年且积分达到标准分值(学生信息须在本市居住证积分管理系统中查询确认);
3.学生父母一方为在沪高校、科研机构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人员;
4.学生父母一方及学生本人持有《上海市居住证》海外证。
(二)本市范围内普通高中在籍学生原则上不转学。因动迁等原因可申请转入有空余学额的普通高中,转学学生当年参加本市中考分数须达到转入学校当年的统一招生录取分数。
第十条(转学程序):
学生及家长提供相关身份证明、户籍证明、学生成长记录册、参加中考成绩证明及转学原因等相关证明材料,向学校及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转学。转入学校及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核对申请转学学生的材料,并由学校对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同意后由学校及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办理相关转学手续。
第十一条 (转学时限):
申请转学手续一般应在学期开学和结束前后各5个工作日办理。学期中途其他时间一般不予转学。起始年级第一学期以及毕业年级第二学期不予转入。
第十二条 (国际课程班转学):
本市国际课程班学生转学条件按相关规定执行,转学程序和时限参照本办法第十条和第十一条执行。
不难看出,如果要从公办学校国际班转到其它体制内学校要同时满足几点要求:
一、转入学校有学位空缺;
二、转学学生当年参加本市中考分数须达到转入学校当年的统一招生录取分数;
三、转入学校对学生进行测试,测试通过后方可转入。
要双保险,更要理性择校
严格来说,上海21所试点学校的学生除了多一张高中毕业文凭,其它并无优势。绝对不像有些招生老师说的“双保险”,家长千万不能抱有贪婪和侥心里,觉得21所试点学校的学生既可以选择出国,也可以参加高考。一旦选择了国际课程,基本上没有回头路。家长在给孩子规划学业时切不可道听途说,盲目选择,否则会对孩子的学业将造成的难以挽回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