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际高中已成为学生升学的主要方向之一,其灵活的招生流程、丰富的课程资源、灵活的选课制度以及小班化教学等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家长的关注。
目前,国内的国际化学校已经突破1000所,仅上海国际学校的数量已接近150所。随着参加国际学校考试学生数量逐渐增多,学校招生门槛越来越高,有些热门国际高中的录取率达到1:20,可以说进入一所顶尖国际高中的难度不亚于体制内重点高中。
国际学校入学考试通常分为笔试和面试,一般来说笔试科目为英语和数学,少部分学校会考察语文,理化。各科入学考试本身颇具难度,大部分国际学校考试没有考纲可言,复习材料又少,导致学生无从下手准备。再者,各国际学校的入学标准都不相同,笔试和面试的占比又没有量化的标准。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详细分析顶尖国际高中在入学时看重学生哪些能力。
学术能力是基础
不同的学校考试科目略有差异,共同点是学生入读国际学校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学术基础,具备在英语环境下生活、学习的能力。不管是选择IB、A-Level还是其它课程体系,想要申请国外顶尖大学如美国前30、英国G5的大学,学术能力仍然是申请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项标准。
国际学校大部分课程是英文授课,各学科内容和体制内教材知识点重合较少,除了数学跟体制内知识点有70%左右的重合度,其它如历史、化学等学科与体制内知识点的重合度都不超过50%。尤其是像历史、经济等人文学科有大量的专业词汇,没有一定的英语储备,很难跟上老师的授课进度。
特别强调一点,体制内学校就读的学生,需要着重提升英文能力,这里不是要求学生一味地刷题,而是需要提升英语语言应用的能力,敢于开口表达,自信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能翻阅各类英文文献,也能写出行文流畅的作文。
十多年前,英语能力几乎成为了学生就读国际学校的唯一标准,只要学生英语成绩好就能读国际学校,现如今英语能力只是入读国际学校特别是顶尖国际学校的基本条件。从近五年上海国际学校招生来看,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因为数学成绩未达标没有被目标学校录取,可以说国际学校对学生的数学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IB、A-Level、美高AP这三大主流国际课程中,数学是每个学生都要面对的学科。以A-Level课程为例,其特点是选课灵活,学习科目数量少。很多人都听过择校讲座,嘉宾不约而同把A-Level课程贴上“扬长避短”的标签。
对于那些有偏科的孩子而言,家长会认为他们的孩子适合读A-Level课程。但实际上,A-Level的“扬长避短”是有限制条件的,学生的数学学科一定要扎实。在深国交、光华剑桥、上海领科等国内最知名的几所A-Level学校中,数学几乎是所有学生的必选课程。这三所A-Level学校的招生考试,数学的难度也超过了体制内初中学习的难度,参加过深国交、光华剑桥等学校的学生大多都会抱怨数学试卷太难,试卷上会碰到竞赛题或是超纲的题型。
前面提到,英语是一门语言工具而非应试的手段,数学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门工具。数学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是学好商科、理工科的基础。所以,不论学生选择IB、A-Level、美高AP还是其它课程体系,都要对数学学科给予足够的重视。
综合能力更可贵
体制内高中招生单纯以考试成绩高低来区分学生的好坏,国际高中的招生不仅看卷面上反映出的成绩,同时还关注学生其它方面的能力。国际学校招生跟体制内高中招生最大区别在于,国际学校是多纬度评价学生,而体制内高中依然延续着“一考定终身,分数论成败”的招生特点。顶尖国际学校看中学生的学术能力,也非常看重学生的面试表现。通过笔试的学生,学校还会安排面试,多数学校采取1:1.2左右的差额面试,意味着面试环节有一定的淘汰率。
常见的面试形式有:
自我介绍;
与面试官的双向交流;
小组面试。
学生要做的就是真实的呈现自我,让面试官知道“你是谁”。面试能让学校老师全方位了解学生,通过交谈或者小组活动来判断学生的思辨能力、沟通能力、领导力、组织能力等全方位的能力。
能否顺利通过面试,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学生的特质与学校的理念是否契合。经常听到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比另外一个孩子优秀很多,但去参加同一所国际学校的入学考试,自家孩子没被录取,另外一个成绩差很多的孩子却被录取,家长甚至猜疑学校入学考试的公平性!这其实是典型的“分数论”思维模式。大部分国际学校想招收的学生,不仅有良好的学术基础,还希望每个学生身上还具备不同的闪光点,最好是能有1-2项特长,可以是体育方面、艺术方面、学科竞赛方面、科创方面等。
数学家丘成桐认为:体育让人有良好的体魄,继而能让人集中精神;音乐和美术能够则冶性情。因此音乐、美术、体育对学问和人格训练至关重要,即兴趣的培养,才是决定其终身事业的关键。没有人会怀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每年美国的藤校录取和英国牛剑的附加考试、面试来看,学术能力只是众多录取因素中最基本的一点,学生所展现出对某一领域狂热的兴趣爱好往往是打动学校,打动教授很重要的一点。
不同的国际学校有不同的招生偏好,顶尖国际学校的招生真的没有规律可言吗?当然不是,不论是包玉刚实验学校、UWC、鼎石这些教育理念偏西化,倡导全人教育的IB学校,通过极富感染力的办学愿景和使命吸引一批有想法、有个性的学生,还是像深国交、光华剑桥、上海领科这些开设A-Level课程,通过笔试挑选尖子生的学校,其招生标准还是存在某些内在的规律。
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优质国际高中,学校一定青睐学术基础扎实、兴趣爱好广泛、充满求知欲和不断挑战自我的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曾提出著名的“冰山模型”理论,他将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显露在海平面上方的是知识和技能,这部分素质容易补齐,提升的比较快,对个体发展起到一定作用。海平面以下部分包括价值观、性格特质、动机,这些因素很难被改变,并且会对个人的行为和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际学校报名时提交的自我陈述展现的是个体的差异性,笔试考察的是学生的学术能力,这两块是露在海平面以上的部分。
面试则是为了深挖学生内在的素质,通过价值观,自我认知,动机,综合分析学生的潜能。隐藏在海平面以下这些素质(潜能)往往连学生自己都不太清楚,而决定一个学生未来的高度正是这部分能力。
顶尖国际学校都希望招收好学生,办学者对于“好”学生的定义会有区别,有人认为是会考试;有人认为是人格健全,兴趣广泛。我们已经习惯学霸型学生被顶尖国际学校录,觉得理所当然,但是,一所有特色的国际学校生源构成绝不应该都是只会考试的学生,哪怕这所学校开设的是A-Level课程。作为家长我们也应该反思,到底更应该关注一所学校的G5录取率,还是这所学校毕业生读大学以及走上社会后所展现出来的竞争力?
在国内教育严重“内卷”的背景下,国际学校解决了部分中产家庭对子女教育焦虑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另一条升学通道。家长希望孩子通过接受国际化教育成为面向未来、能走向世界的精英。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只具备刷题能力学生很难有强大的竞争力,未来社会更需要T型(复合型)人才,T当中的“丨”代表知识面的深度,既要保持对内在某个点的专注,投入并参与其中,不断精进,又要对外部其它看似不相关的领域以及不同的做法保持足够的开放和接纳;而T当中的“一”代表广度,既要在某个专业领域有深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对其它学科或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未来社会,学生既要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还要具有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只有具备这些复合型能力的学生才会在学业,就业和生活三方面形成天然的竞争壁垒。